自强风采
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 自强风采 >

残疾艺术不是艺术的边缘,而是艺术的前沿

发布日期:2025-08-28 14:35:03  作者:市残联  来源:本站  阅读:

  残疾艺术不是艺术的边缘,而是艺术的前沿

  ——观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有感

  文/朱丙夫

  本届汇演以“心梦交响·共赴时代华章”为主题,残疾人演员占总数的95.4%。当帷幕缓缓拉开,灯光柔和地洒在舞台上。一位失去双臂的舞者正用肩膀和颈部的曲线,勾勒出飞鸟掠过湖面的姿态;旁边,聋人舞者们通过地板传来的振动把握节奏,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,每一个转身都精准地落在音乐的节拍上;远处,盲人歌者正在吟唱,他的声音如同穿透云雾的阳光,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。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,这是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汇演,一场让我重新思考艺术、生命与人类潜能边界的盛宴。

  我原本怀着一种“同情”的心态前来观看,准备为“身残志坚”的故事感动落泪。然而演出开始不到十分钟,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预设多么肤浅可笑。这些艺术家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,他们站在舞台上不是来接受慰藉的,而是来进行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刻对话。当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舞者通过上肢的舞动展现出水波流动的意象时,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“局限中的创造”——艺术从来不是关于拥有什么,而是关于如何重新定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。

  这场演出最震撼人心的地方,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表达范式。听障舞者创造了独特的视觉节奏系统,视障音乐家发展出异常敏锐的听觉表达能力,肢体残疾的艺术家开发出全新的身体语言。他们不是在模仿健全人的艺术,而是在开创一种全新的美学体验。那位用脚刺绣的艺术家,她的作品不仅技术精湛,更蕴含了一种用常规创作方式无法达到的独特质感——那是用整个身体的重量和平衡创造的艺术,是任何双手都难以复制的韵律感。

  在演出中段,一个名为《科技之光》的节目令我久久不能平静。一群盲人与低视力舞者通过触摸彼此的手势来协同动作,他们的表演不需要灯光提示,而是在黑暗中构建了一个依靠触觉和信任的舞蹈宇宙。这个节目反向思考了“观看”表演的本质——当我们这些明眼人在黑暗中感到不安时,舞者们却展现出惊人的从容与自信。他们不是在适应我们的世界,而是在邀请我们体验他们的世界,一个不依赖视觉却能感知美与和谐的世界。

  特殊艺术的最深刻价值,或许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精神的韧性。我注意到一位演奏家需要用特殊装置将乐器固定在轮椅上,他的每一个音符都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。但当音乐响起时,你听不到挣扎与痛苦,只能听到纯粹的艺术表达。这种将技术困难转化为艺术特色的能力,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化境”的理念——将限制转化为独特的表达方式,将阻力变为前进的动力。

  演出结束后,我留在座位上久久不愿离去。这些艺术家带给我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,更是一场关于包容与多元的社会启蒙。他们用表演告诉我们:残疾不是需要克服的缺陷,而是人类经验多元性的一部分。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,不是让残疾人变得“像健全人一样”,而是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不同的生命形态都能绽放光彩。

  在这场汇演中,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包容性进步的缩影。从无障碍通道到手语翻译,从语音提示到盲文节目单,这些细节显示了我们社会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。但更重要的是,演出本身改变了观众对残疾的认知——我们不再关注他们“缺少”什么,而是惊叹他们“拥有”什么、能“创造”什么。这种视角的转变,比任何物质设施的完善都更为根本。

  离场时,我看到一位视障演员正用指尖“阅读”观众送的鲜花,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。这个简单的场景突然让我明白:这场汇演的本质不是展示残疾人的艺术才能,而是展现人类心灵无限的可能性。这些艺术家突破了生理的限制,抵达了艺术最本质的核心——那就是对美的追求,对表达的渴望,对连接的向往。

  这场演出如无声处的惊雷,惊醒了我对艺术、对能力、对生命的固有认知。那些舞台上闪耀的身影告诉我:人类的潜能从不被身体所限制,只被想象力所束缚。当我们将差异视为资源而非缺陷,人类文明的图谱才会真正丰富多彩。特殊艺术不是艺术的边缘,而是艺术的前沿——它拓展了美的边界,重新定义了何为完整的人生。

  (作者:朱丙夫,视力残疾人作家。)

主办:安庆市残疾人联合会
联系方式:0556-5346701 皖ICP备05003765号 技术支持:众和网络
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265号